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允许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作为中央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有益补充,员工持股也能够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市场化。
但是,若操作不当,也容易存在利益输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行员工持股一定要慎重,应该有选择、有限制、有步骤地实施,并严格、规范地操作。
1
员工持股重启
发展历程及特点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经济发展,员工持股开始试行,并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暂缓、停滞和再发展的历程。在管理层面,由于实施员工持股时存在操作不规范、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国资委曾两次对中央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进行清理规范和限制。
以往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员工持股实施的对象来看,中小企业多于大型企业。
我国员工持股是在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而集体企业和从国有企业中退出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多数省市原则上规定员工持股制度只在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实行,垄断性企业不实行员工持股制度。
从员工持股的设计来看,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地方性。员工持股制度仍然处在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的自发性制度创新阶段,法律法规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员工持股制度实践的发展。
从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来看,以个人出资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在员工持股实践中,几乎所有省、市、部门的员工持股暂行规定都很明确,员工持股的资金“以员工个人出资为主”,有的地区还具体规定个人现金出资不低于 60%”。
其他出资形式,如银行贷款、净资产增值奖励、专利等技术成果折股等,在实践中并不多见。从员工持股的载体来看,呈现多样化格局。
在实践中,多数省份规定员工持股要通过建立员工持股会或类似机构进行;有的企业由员工本人以自然人身份直接持有;有的企业委托证券经营机构管理;有的由持股员工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组织管理者。
从员工持股的功能来看,强化了集资和获利,弱化了激励和参与。
2
以往实践中的问题
当时的员工持股虽名为试点,但实际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定向募集公司,并且绝大多数都有内部职工股。
同时,还有相当一批未经批准擅自试点的企业。由于当时试点无序,出现了操作不规范、激励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并且,由于操作变相和不规范,造成了管理层借机腐败和职工利益受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此,国家已经要求各地停止员工持股的审批。
3
重启员工持股的意义
近年来,员工持股又得到了重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2014年,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随后,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规范指导。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逐步从无到有,呈积极发展态势,一些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均积极开展了员工持股的改革实践。
与此同时,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中,如上海、广东等地也明确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持股。
山东提出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导向的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多种形式。
湖北则提出对各类适合员工持股且员工也愿意持股的地方国有企业,均应允许员工个人出资或以投资公司、股权信托、有限合伙企业等方式持股。
允许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积极意义,也势在必行。
首先,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混改步伐。
对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实行企业高管、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核心人员直接持股或以某种方式间接持股,形成国有股、非国有股、员工持股的“三足鼎立”之势,能够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其次,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实施员工持股,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紧紧地同企业自身的命运与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员工拥有股东的身份,使国有企业拥有了实在的所有权约束主体,有助于优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同时,通过股权的激励,能够增强员工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关切度和管理的参与度, 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改善公司治理水平。
另外,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形成相互制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各方的优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能够挖掘企业内部成长的原动力,提高骨干员工的凝聚力,将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最后,作为中央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有益补充,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可以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市场化,对其实施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文章转载自《国企混改面对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解读》
转自:“混改风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