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李锦:应当怎样看中国国企上半年经济形势



应当怎样看中国国企向高质量发展的走势?


行至年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一个半年,中国的国企交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6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媒体与政府部门专家都围绕(PMI)去评说。是不是抓住本质了?我们认识问题,还是要抓住主干与根本。


李锦分析,要重视财政部6月22日的公布。首要的是利润率,包括保值增值率、回报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这是国资委年度会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利润增幅高于收入10.7个百分点。同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证明中国国企向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这场期中考试是交了一份成功的答卷,起码90分。


因为文章要向相关媒体提供,这里仅仅摘要发表第一节。全文四节,共7000字。


中国国企向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 201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形势述评

李锦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行至年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一个半年,中国的国企交了一份成功的答卷。


有两份数据。一份是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6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一份是6月22日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前五个月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22997.1亿元,同比增长10.2%;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2901.3亿元,同比增长20.9%,利润增幅高于收入10.7个百分点。同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我以为上一份是经济运行现象,下一份是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本质的体现。只有从本质上认识,抓住要害,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有效指导实际工作。中央企业质量高于速度,利润增幅高于收入10.7个百分点,势头强劲,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充分体现出国有企业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的推进,正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质量高于速度 势头强劲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18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营业总收入。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22997.1亿元,同比增长10.2%。(1)中央企业129973.4亿元,同比增长9.8%。(2)地方国有企业93023.7亿元,同比增长10.8%。


――实现利润。1-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2901.3亿元,同比增长20.9%。(1)中央企业8767.1亿元,同比增长21.8%。(2)地方国有企业4134.2亿元,同比增长19.1%。


显然,首要的标准是利润率。2018年前五个月,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增幅高于收入10.7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上半年数字出来,要到7月25日左右,6月保持这个势头,应该没有悬念。我们知道,4月利润增幅高于收入8.7个百分点,5月份前进两个点,势头强劲。


我们看看4月份的数字公布。中央企业加大行业形势预判,强化精益化生产,发挥预算引领作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投资回报水平稳步增长,1-4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306.5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6.7%。其中,4月当月盈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超过半数中央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其中近40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1-4月中央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04.5亿元,同比增长25.5%。5月份,利润率增长势头更为强劲。由8.7个百分点到10.7个百分点,多么不容易。


我们再朝前看看,2017年央企利润增速已经“跑赢”了营收增速,领先1.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也稳步下降:到年末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前平均资产负债率将力争再下降2个百分点。


由领先1.9个百分点,到8.7个百分点到10.7个百分点,这表明央企增长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高质量高于高速度,不是喊喊口号,而是正在成为事实。


去年现在98家中央企业,49家以上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26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利润总额过百亿的中央企业达到41家。今年前5月,96家中央企业,50家以上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40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仅仅5个月,效益增幅超过20%,由26家企业上升到40家以上,可见有15家以上的中央企业利润率在在大幅度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企业控股境内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9%、24.8%。


(这是一个开头,待相关媒体采用后,全文再行发表)


现在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财经报、经济导报的报道,这些报道采用了我对形势的看法。


改革增活力 转型添韧性

——从企业运行看中国经济良好前景

新华社记者王希、许晟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改革增活力 转型添韧性——从企业运行看中国经济良好前景


国务院国资委27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两家企业将并入新设立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至此,国资委监管央企户数减至96家。


央企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两大通信行业央企实施重组,有利于整合技术与产业优势,促进央企主业的做强做优做大。


企业是组成经济的基本细胞,也是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我国各类型企业动能转换有序、质量效益提升、动力活力迸发,同时也折射出宏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的轨迹。


中科曙光是一家云计算及大数据综合服务商,今年一季度,企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20.33%的较快增长。


曙光公司总裁历军分析说,良好业绩一方面源自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调整推进,关键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还因为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掣肘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更趋增强。


事实证明,不断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低效供给,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甄别纠正产权案件等取得突破、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重点举措初见成效等,有效改善了社会预期,显著提振了企业家谋事创业的信心。


一系列经济数据印证了这种积极变化:


——1至5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265万户,同比增长12.3%。伴随市场主体迈入“亿户时代”,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国。


——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9元,同比减少0.31元,而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增速比1至4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持续向好。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5.8%,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改革步伐需要继续加快。


“尽管制造业投资增速在回升,但是水平还是比较低,(1至5月份)只有5.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下一步要更好地理顺体制机制,更好地优化市场环境,特别是要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势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效率,没有竞争也没有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生态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释放创造力,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轻装上阵”活力更强

人民日报 海外版记者 王俊岭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中国在减轻企业各项负担上正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创造力和效益不断提升。专家指出,企业负担不断减轻、收费秩序明显好转,将有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从而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税外减负超5000亿


扩大电力直接交易、取消和降低基金附加、降低全国工商业电价、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一项项措施虽然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略显陌生,但却是企业十分关心的支出项目。


“2016—2017年,通过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清理金融、进出口等领域和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措施,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5000亿元。”在此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表示。


在中央层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在公布了最新一批涉企违规收费案件时强调,严禁行政机关将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通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变为有偿服务,严禁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取费用。


在地方层面,减负同样不含糊。重庆对部分铁水联运的集装箱铁路运费最高下浮49%,港口的中转费下浮了约73%;江苏简化各类审批检测的手续,实行安全检测站、综合检测站、环保检测站“三站合一”,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辽宁积极推动“多证合一”,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远程备案、一网归集”的登记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经营活力不断提升


轻装上阵之后,是企业经营活力的提升与盈利状况的好转。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文兼武介绍,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89亿元,同比增长16.1%,在去年同期利润增速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一项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乐观的企业占40.4%,预计乐观的比不乐观的企业比例高34.8个百分点。


杭州娃哈哈集团财务负责人董岩算了一笔“红利”账:2017年娃哈哈集团在浙江省范围内缴纳各种规费1300多万元,与2016年同期相比减少2300多万元。同时,得益于浙江省电力体制改革以及电力直接交易的政策红利,娃哈哈近两年用能成本也明显下降。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各项成本中,油、电、气、物流、税费等占了大头。降低企业成本,无疑有助于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表面上看,税收是企业的直接负担,但实际上各项收费、物流、电价等支出往往更让企业觉得有压力。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降成本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李锦说。


加速助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田杰棠撰文指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度环境,提升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田杰棠建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作用,开放更多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准入,公平对待各类有创新积极性的企业,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显然是一个直接而现实的问题。对此,岳修虎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实现“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水平降低10%”这个目标;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在电信资费和交通物流领域也进一步采取措施,同时规范部分中介服务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三是加强地方天燃气输配价格的监管。


“上述措施预计今年可以减轻社会负担超过1500亿元,再加上财政部牵头负责的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措施,就可以圆满完成‘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的目标。”岳修虎说。


李锦表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升温,本质上是双方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在美国能源、税收接连推出大幅优惠的背景下,中国只有加速降成本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才能积累更多竞争优势。(记者 王俊岭)


政策再发力 化解过剩产能

2018年06月29日 11:19  来源:中国财经报




去产能工作除了明确重点领域目标外,还通过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随着政策的不断升级,我国去产能工作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去产能再发力。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推进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通知》明确,2018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工作。


专家表示,去产能工作除了明确重点领域目标外,还通过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随着政策的不断升级,我国去产能工作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抓住有利时机去产能


2016年以来,我国去产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2017年,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由于我国去产能工作的扎实推进,多数煤炭、钢铁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对记者说,2017年我国去产能取得了积极进展,钢铁、煤炭去产能改善了供给质量,提高了产品价格,企业效益大幅回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8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9倍。


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9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613.6%。此外,我国工业企业杠杆率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4%,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钢铁、煤炭去产能的推进,企业可以把资金、人才等资源更多地放在研发先进产能上,企业效益有了上升空间,市场也为新鲜血液流动腾出了更多空间。”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去产能的红利期,去产能对于钢铁、煤炭企业效益提升的效果较为明显。从利润角度来看,去产能间接影响了我国劣质煤炭、钢铁的产量,导致部分煤炭库存出现空缺,在用煤、用钢高峰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价格由此飙升,而拥有优质煤炭、钢铁库存的企业也由此获益。


然而,价格上涨增加了去产能的难度。“受钢铁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地条钢’全面取缔、采暖季错峰生产和市场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2017年钢材价格大幅上涨。”李锦告诉记者,由于钢铁、煤炭价格上涨,去产能情绪开始出现“松弛”,部分企业家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再做过多的去产能动作;有的企业开始“钻空子”,在上级检查时将产能去除,检查风头过后产能再次死灰复燃。可见,防止过剩产能复产成了去产能的关键所在。


去产能剑指“僵尸企业”


为巩固已有成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通知》强调,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更加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


“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江飞涛告诉记者,“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没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低效占用资源,持续亏损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靠的就是银行和政府的“供血”。对“僵尸企业”停止“供血”,就会使其破产。一种情况是,商誉与盈利能力都比较低的企业破产后,其生产要素流向了别的行业。另一种情况是,生产设备完好且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企业破产后,就会有企业对其进行并购,这就是“僵尸企业”市场化的处理方式。


“从长远看,要避免‘僵尸企业’的产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消除产生‘僵尸企业’的土壤。”江飞涛告诉记者,《通知》所强调的深化国企改革和产业融合,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谭静看来,国有企业既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主战场,尤其是在钢铁、煤炭、煤电等领域。去产能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减法是手段,乘法才是目标,应着眼于发展以减法换乘法。推动去产能工作表面看是政府的要求,实则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转变推动配置效率提高的必然要求。去产能工作的推进既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此,推动去产能工作既要关注企业改革,更要有一盘棋的资源统筹配置思维,必须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国有资本高效合理流动而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融合。”谭静告诉记者,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去产能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国有资本的合理高效流动,并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资本混合与聚合效应,可以真正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同时,通过国企改革与产业融和,倒逼企业主动改革、主动创新、主动转型,继而真正提升企业去产能后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真正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去产能工作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略)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0.7个百分点

来源: 经济导报 2018-05-28 20:38:37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5%,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国企去杠杆成效更为显著。专家表示,完善国企资产负债约束机制是去杠杆的关键。


备受关注的降低国企杠杆,最近再次被摆到突出位置。本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多月以来,中央会议第二次就国企降负债和去杠杆作出部署。


“国企资产负债约束、结构性去杠杆正驶入快车道。”27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山东在今年初也提出了国企去杠杆的目标——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指导省属企业建立降杠杆目标体系。


对国企去杠杆的重点,李锦表示,应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避免降低国企杠杆率措施硬着陆。本轮去杠杆主要是通过引入各类资本,优化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包括增股权融资、通过债转股增加资本等。同时设立专业投资平台,通过平台出资,协助解决企业债务危机来降低企业负债率。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在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方面动作频频。2016年11月,山东能源集团与建设银行签署了我省首单市场化债转股合作项目。2017年5月,山东钢铁集团与工商银行在北京签署260亿元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山钢负债率可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至此,山东省属国企债转股规模突破千亿元,达到1070亿,国企去杠杆持续加速。


在李锦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度不快,也是国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些质量不高、缺乏活力的国企甚至“僵尸企业”占据部分信贷资源,导致国企产能结构严重失衡、杠杆率不断高企。去杠杆情况最严峻的行业集中在化工、煤炭和钢铁行业。


“应更好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混改。改革必须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些行业的国企坏杠杆不去除,难言国企降低杠杆率。”李锦说。


同时,李锦认为,要从体制机制上下药、做手术,完善国企资产负债约束机制,这是关键。


作者:李锦

来源:“ 李锦解读国资新闻”微信公众号